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傅作义回乡
1957年4月20日,身为水利部长的傅作义重返故里:山西省临猗县孙吉镇安昌村。这是他成年后,第三次回乡。前两次是为父亲和继祖母奔丧。
傅作义来到残垣断壁的平民学校遗址,“兵火有馀烬”的残破荒凉景象,令年过六旬的傅作义悲愤难平。1936年,绥远抗战屡屡报捷,百灵庙大捷中外闻名,当时的国民政府给予傅作义一笔奖励,大洋5万块。他决定用这笔钱为故乡安昌建造一所学校,以提高家乡人的文化水平。
但这所缘起于抗战的学校,还没有投入使用便毁于战火。荡然无存的傅家大院更让他心痛不已。听村民讲述日寇罪行,内心感到非常内疚,他自责因自己连累了村民。在古槐树下,为死去的乡亲深深鞠躬悼念,当晚,他执意要住在古槐旁堂弟傅作维家中。
傅作义在视察安昌学校时,亲切地摸着孩子们的头,问这问那。当看到学校大门低矮破旧时,他对随行的万荣县(1954年,荣河与万泉合并为万荣县)副县长说:“教育是国家兴盛的基础,应该把学校修一修了。”之后,政府专门拨款对学校进行了维修,后来还盖了新校舍。回京之后,傅作义捐款3000元,为家乡买了一大批书籍。据当时的图书管理员回忆,总共装了6麻袋,有《儿童时代》《少年报》、连环画,还有一些农业科技和拼音识字的书籍。
在安昌住了一夜,傅作义踏上返程,自此再没有回到家乡。因长期过度劳累,在返回路上心脏病发作,被紧急送往太原。周总理得知后,立即派飞机送心脏专家黄琬前往太原抢救。情形稍有好转,傅作义就要求继续考察,被人劝阻……
1998年和2002年,在社会各界的捐助和家乡人民的倾力支援下,傅作义长女傅冬积极奔走,从教育部为家乡争取到一笔教育专款。相继在南赵重建了作义学校(2006年撤乡并镇后,一部分并入孙吉中学,原址为南赵作义小学),在安昌村新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周俊芳)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