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大家谈
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强调“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关决策部署传递出以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为抓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信号,为当前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科学指导。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前提,面向经济社会当前与未来一段时期的重大需求,以产业经济范式转换与技术体系升级并举实现产业形态跃升的现实产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其“战略性”,即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所具有的全局性、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体现在新兴产业在新技术大规模应用、新市场需求创造、新产业模式等方面对产业体系、市场格局所带来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因此无论是从国家层面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是各地从自身角度突破发展桎梏,提升发展规模与动力能级,都必然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为关键着力点,牵引带动技术、人才、资金、数据、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集中流向重要行业与关键领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既遵循基本的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和技术发展演化规律,也离不开前瞻性的中长期顶层设计与战略谋划,其核心是建立一套政府与市场相互协同、彼此耦合的双向机制。既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统筹、制度供给、组织动员、政策引导方面的巨大作用,又让市场在资源配置、需求导向、收益激励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各地要放眼区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布局,更积极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制度供给方面的作用,先市场一步创造、配置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资源,利用关键的政策引导与核心资源孵化优势产业,加速产业链系统突破,形成规模集中,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布局。
科技创新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力量。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具有丰富应用场景和放大创新收益的优势,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能够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源源不绝的内生动力。同时,也需更好地协调科技创新与市场体制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市场机制和管理制度深刻变革,制定、完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政策,优化产业配套相关的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科研布局,才能激活更大的市场需求来驱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有力支撑。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遵循技术变革、市场演化的基本规律,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策略。一是立足自身的产业基础和科研配套体系,将国家战略统筹与自身实际相结合,根据自身产业发展的历史状况与现实条件,推动优势传统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确保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优势互补、彼此促进;二是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区域条件与战略定位,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与发展路线。不同区域、省份在上述条件下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断变化的,这要求政府和公共部门面向前沿技术和新兴领域,主动把握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出的新机遇,因地制宜,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而不是一拥而上、追热点式的盲目发展。
(作者分别系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省软科学项目《科技创新领域两新组织党建问题研究》课题组成员;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