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协商建言
激活基层医疗资源服务老年人生活
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发展养老功能,分担周边居民的基础养老服务,不仅可以盘活基层医疗资源,也可以降低养老成本、增加养老服务的针对性,对于丰富养老服务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健康老龄化,不断增强老年人健康养老获得感,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医养融合模式是指充分运用医疗资源优势,在现有医疗资源基础上增设养老服务,实现医疗与养护充分结合。社区医院面临病人不足、业务短缺、效益欠佳等难题。在社会老龄化背景下,如何激活基层医疗资源服务老年人生活备受关注。
笔者在广州市黄埔区红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研时发现,中心打造“机构—社区—居家”整合型照护和社区居家二元联动服务模式,以社区医院为载体,嵌入养老服务功能,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和日常照护,既满足了老年人就近养老、方便子女探访照料的愿望;又培育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分担了三甲医院和养老机构压力,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分级诊疗,达到了多重社会效果。
社区医院熟悉社区居民情况,在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中具有天然优势。如能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发展养老功能,分担周边居民的基础养老服务,不仅可以盘活基层医疗资源,也可以降低养老成本、增加养老服务的针对性,对于丰富养老服务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以社区医院为载体的医养融合模式在资源整合与养老服务上具有独特优势,应成为重点方向,通过政策、制度推动其发展。
加大政策供给。能否获得政策支持,对于医养融合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红山社区医院的实践成果,有赖于其从卫生健康委、医疗保障局、民政部等部门获得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公费医疗、长期护理保险定点单位等资格,能够打破医养分家的壁垒,高效集合医养资源。建议卫生健康委、医疗保障局、民政部等部门协同发力,联合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社区医院打造养老服务职能,扩大服务场域、服务项目和覆盖人群。
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医养融合模式可持续性发展。目前,很多社区医院财政资金依赖性强,缺乏开展医养融合服务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为推进以社区医院为载体的医养融合模式,应允许社区医院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决定服务的具体内容、提供方式、定价等,鼓励社区医院通过精准对接长者养老需求、细化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来打造品牌,提升运营能力。
可以提高社区医院的用工灵活度,加强医养人才队伍建设。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医疗护理人才短缺是养老服务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养老服务业的待遇缺乏竞争力,行业认可度不高,上升渠道和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难以吸纳高学历年轻群体。因此,应赋予社区医院自主用工权利,提高其人才吸纳能力;同时,在资金补贴、安家入户、职称评审等方面向社区医务人员倾斜,鼓励高素质年轻医疗养老人才扎根基层,助力社区基础养老服务向专业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合理设置养老服务民事责任范围,消除社区医院和养老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身体机能日渐衰弱的老年人是受伤、患病的高危人群,养老服务业在运营过程中容易受到老年人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的困扰。沉重的民事赔偿负担减损养老服务机构的盈利能力,影响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要实现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明确养老服务机构的权利义务,尤其要细化养老机构的照护义务标准,避免陷入老年人发生人身损害就推定养老机构存在过错的误区。此外,建议尝试将养老服务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纳入医疗纠纷调解体系,打造规范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纠纷化解机制,为养老服务业保驾护航。
(作者王雪丹系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鲁晓明系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