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微言大义
精准建言丨践行粮食节约行动 守护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口粮自给率虽能达到95%以上,但粮食供需总体仍处于紧平衡状态。节约减损粮食、反对食品浪费,既是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抉择,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要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的目标,即到2027年年底,要构建起粮食和食物节约的长效机制,让各项节约制度更为完善,使得节约之风能够在全社会广泛盛行。《方案》还详细部署了四大关键行动,涵盖粮食节约减损、全民节粮意识提升、餐饮行业反浪费以及单位食堂反浪费等多个方面。为保障目标得以顺利实现,还提出了强化组织落实、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国际合作这三大有力的保障措施。
《方案》是继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颁布实施后,针对当下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问题所给出的重要应对策略,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防止食品浪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与强大信心。
近年来,在粮食生产的整个流程中,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比如仓储“四合一”储粮新技术的推广、农民新型储粮罐的应用等,我国在粮食减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依旧存在一些薄弱之处亟待解决。据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组织撰写的《2023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我国食物损耗浪费率约为22.7%,损耗浪费的食物量可满足1.9亿人1年的营养需求,折合经济损失高达1.88万亿元。从环节角度分析,消费环节以及收获后处理环节是食物损失最为严重的两个部分,分别达到1.58亿吨和1.57亿吨。这反映出我国节粮减损、反食品浪费已刻不容缓。
当下,我国口粮自给率虽能达到95%以上,但粮食供需总体仍处于紧平衡状态。节约减损粮食、反对食品浪费,既是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抉择,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要。要切实做好粮食节约工作,需多管齐下。
培养节粮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唯有在思想上筑牢节约粮食的根基,才能在行为上真正践行。应从小培养人们的节约粮食意识,把粮食的来源、作用以及节约粮食的方法等内容融入幼儿园、小学的日常学习之中,让孩子们从小就深知粮食的来之不易。同时,鼓励相关机构积极开设粮食博物馆、展览馆,并对社会开放,使其成为小学生课外活动的优质实践场所,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加深对粮食重要性的认知。
引领社会风尚。明确将宣传节约粮食的任务落实到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范围内,并把每年的宣传费用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宣传工作有稳定的资金支持。注重宣传的实际效果,除了开展常态化的宣传活动之外,可在每年的世界粮食日大力弘扬节约粮食的美德,同时对食品浪费行为予以曝光,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社会各界自觉抵制浪费现象。
抓好责任落实。《方案》针对粮食节约减损和反食品浪费提出了具体细致的要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将这些要求进一步细化为自身的工作任务,并将其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文明单位评选”“文明学校评选”“单位绩效考评”等各类考评和评选内容之中,使其成为单位和个人年终工作总结的关键部分,以此督促各方切实履行好节约粮食的责任,把好每一道关口。
树立榜样力量。把节约粮食方面的先进人物纳入各部门、各单位表彰先进的范围之内,尤其是在幼儿园、中小学等教育领域,要加大对先进典型的表彰力度,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起节约粮食、反对食品浪费的正确思想观念,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人积极参与到节约粮食的行动中来,在全社会营造出浓厚的节约氛围。
节约粮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节约粮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汇聚全社会之力,共同守护好每一粒粮食,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进步筑牢坚实基础。
(作者赖应辉系福建省政府参事、福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原局长)
编辑:李敏杰